历史八年级下学期中复习提纲,现在我只想要1—14课讲的事件的时间就好,事件都要写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4:49:16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中复习提纲,现在我只想要1—14课讲的事件的时间就好,事件都要写到,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中复习提纲,现在我只想要1—14课讲的事件的时间就好,事件都要写到,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中复习提纲,现在
我只想要1—14课讲的事件的时间就好,事件都要写到,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中复习提纲,现在我只想要1—14课讲的事件的时间就好,事件都要写到,
日志
复制网址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_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到私密记事本
﹏伪装'訫情. 发表于2009年04月14日 19:21 阅读(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公开


初二历史(下)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为纪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门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30年以来指的是解放战争,30年以来指的是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战争,1840年指的是鸦片战争.
2、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至此,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以外,全部获得解放.
8.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
9.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0、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2.“土改”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且此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5.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16.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7.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8.三大改造的实施办法:①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即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19.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大会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2、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3.“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4.“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于是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平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此文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25.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
26.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6年),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它的起因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②它的结果是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它的意义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8.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内容有: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9.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卡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0.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32.国企改革内容有: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3.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大致过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第二步,建立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迷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第四部,内地.
35、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7、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八年级下册历史内容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

全部展开

八年级下册历史内容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收起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5-1工商业的兴起
“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

全部展开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5-1工商业的兴起
“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5-1-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和“商人的地位变了”: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商人的地位变了”——从商人的经营地位、政治地位以及贵族经济地位等方面,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比较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手工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
劳动者 作坊主与家人或帮工 手工工场工人
生产方式 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 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生产关系 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的特点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工人多,分工合作;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
手工工场的作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早期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早期工人阶级
手工工场时代,是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和准备阶段。手工工场时期,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
5-2冲破思想的牢笼
本课的主题是人们在思想上走出中世纪宗教蒙昧和专制的束缚,追求人性 、科学与民主。它围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启蒙运 动,向学生展示欧洲由中世纪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思想旋律。
5-2-1“蒙娜丽莎的微笑”
教材结构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以达•芬奇 和莎士比亚为例,阐述了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课文还以《牡丹亭》为例 ,把同一时期中国在文艺领域中的思想突破展现出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人文精神。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发生地 意大利,后传播到西欧一些国家
发生背景 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代表人物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性质及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精神的含义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
5-2-2“‘教皇奶牛’的解放”
教材结构分析:“‘教皇奶牛’的解放”主要围绕德国的宗教改革展开,简要地说明了德 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核心观念以及影响。通过宗教形势图,让学生比 较直观地了解新教的产生和发展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冲击。
学习要求:从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知道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的核心思想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马丁•路德的主张 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自己真诚忏悔,就可以得救。(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全国,各地的教会纷纷独立。这一时期,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2-3“近代科学的诞生”
教材结构分析:“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 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 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学习要求: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冲击。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科学精神。
英国科学家培根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家研究自然 天文学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
物理学 牛顿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的作用 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5-2-4“理性之光”
教材结构分析:“理性之光”主要围绕启蒙运动而展开,通过介绍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等思想,突出这一时期的思想主题,即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让学生了解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
学习要求: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这一运动的思想主题,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何为“启”“蒙” 就是“打破”“蒙昧主义”(迷信和无知)
兴起时间 17、18世纪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因素: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
顶峰 18世纪后半期,法国
性质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代表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
卢 梭 人民主权思想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
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国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3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教材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围绕着14~16世纪欧洲的历史展开。14~16世纪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的发展,需要开拓市场和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为此,新兴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是其中重大活动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扩大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和往来,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世界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从此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发现新大陆”——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的介绍,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为加强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条件。教材首先以《马可•波罗游记》为切入点,引出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接着重点讲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作用,即鼓舞了更多的人开始海上探险;随后列举了其他一些当时比较有名的航海家开辟新的航路的案例;最后点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全球联系的加强”——重点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教材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描述:新航路的开辟为各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主要是讲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一些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具体表现为对财富的疯狂掠夺,以及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人之后,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给非洲造成惨重的损失。
学习要求:1、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内容,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2、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使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的史实,另一方面使欧洲殖民者加紧殖民掠夺的历史史实。
3、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4、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负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5-4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本课通过讲述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经过,从不同层面展现出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状况、特点和深远影响。从中可以让学生领略早期资产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同时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曲折历程,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奥秘。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选取了英国革命的案例,首先介绍17世纪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概况;接着重点说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曾出现复辟,资产阶级采取不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最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最后,总结了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明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道理。
学习要求:1、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2、能够说出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3、能把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线索,认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4、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爆发背景 查理一世为了加强王权采取的措施,不仅招致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更使国王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迅速激化,从而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13个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和压迫,北美人民要求独立。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的君主专制统治。
经过 1、1640年,查理一世企图解散议会
2、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3、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4、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5、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2、序幕: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
4、胜利:1781年,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带领下最终打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5、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
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3、1793年,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结果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限制王权的政体) 总统共和制 共和政体
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束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5-5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五课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着重描述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
5-5-1最后的盛世
教材结构分析:“最后的盛世”——通过介绍当时人口的众多、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
学习要求: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把握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中国农耕文明,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背景(明清时期) 1368年明朝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其中1368~1644年是明王朝统治时期,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是清王朝统治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皇帝进行统治的朝代。
“最后的盛世”的表现 农业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中国的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湖广熟,天下足。”人口增长迅速。
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商业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
社会生活 服务性行业兴盛
如何正确看待“最后的盛世” “夕阳无限好,只是已黄昏;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5-5-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材结构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体现的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统治者侧重于防御,清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清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此外,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清代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学习要求: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明清时期与蒙古族、藏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与蒙古族:明-修筑长城 清-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噶尔叛乱
与藏族:清-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
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
明清统治者不同民族政策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明清两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5-5-3专制帝国
教材结构分析:“专制帝国”——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了解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的表现 1、设立专制国家机构:明朝建立厂卫等特务机构、清朝雍正设置军机处
2、清朝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着,君而已矣”
5-5-4来自海上的挑战
教材结构分析:“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习要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路线、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传教士来华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侵略者和维护祖国统一)。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以及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与结果。
为什么说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虽一度处于盛世的繁华,但旧有的体制与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等。因此,当西方国家先后进入革命的时代,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

收起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大战前夜的较量
重庆谈判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国民
党统治集团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是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统治。
2.时间:1945.8.28—10.10
3.国民党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目的),也为了欺...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大战前夜的较量
重庆谈判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国民
党统治集团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是中国社会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统治。
2.时间:1945.8.28—10.10
3.国民党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目的),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谈判中争执的焦点问题: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与否。
5.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0多万大军,像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第二课 转入战略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形势:敌强我弱。
3.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
4.意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孟良崮之战
1947年陈毅、粟裕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了号称国民党“王牌师”的七十四师。
千里跃进大别山
1、背景:1947年6月30日,当蒋在陕北、山东战场全力进攻解放区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
人,经过一个月连续作战,刘邓大军在歼灭大量敌人后,迅速甩开国民党军,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
别山的壮举。
2、时间:1947年6月30日。
3、原因
(1)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
(2)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4、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
5、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三课 战略大决战
(如果说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年,那么1948年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决胜年)
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
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作战战术:关门打狗
关键地点:锦州
战果:(1)歼敌47万人(2)解放东北全境(3)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格局(第一次在数量上占优势)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1、时间:1948年1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作战部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60万人。
4、战术:中间突破,分割包围。
5、关键地点:徐州
6、战果(1)承前启后(2)歼敌55万人(3)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4)奠定了解放长江以难各省的
基础。
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23日
2、指挥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动战役。
3、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
4、作战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5、关键地点:北平
6、战果:(1)歼敌52万人(2)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第四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指挥者:总前委邓小平
3、作战部队:第二、三野战军。
4、地点: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
5、战果: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政权的覆灭。(1927.4.18~1949.4.23)22年。
6、意义: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创造了条件。
7、胜利原因:(1)党的正确领导(2)充分的战前准备(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向全国进军
人民解放军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
1949年底,解放我国大部分地区,1950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
和平解放的地区:长春、北平、云南、西藏、西康。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蒋发动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民政府腐败,政治上不得民心。
(2)共产党方面,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共制订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计划;
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4)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感悟:(1)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革命而且能成功领导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党。(2)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
必然选择。
第五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制定《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名称,国家性质,政权性质,民主集中制。(详见课本P31)
开国大典
1、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3、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基本条件:(P34 图下面)
2、解放时间:1951年5月。
3、1959年3月28日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胜利日。
第六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目的: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