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苏子的故事,有何观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4:34:08
读完苏子的故事,有何观点

读完苏子的故事,有何观点
读完苏子的故事,有何观点

读完苏子的故事,有何观点
简单的说,苏轼的一生是在不得志与更多的不得志之中走过的.早年,经历了幸福,光环无数的童年时期,青年苏轼便在官场上经历了第一盆冷水.此时的苏东坡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任凤翔判官期间结识了不少后来的知交好友,也在政治法度上有较大的作为余地;此时这一盆冷水则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苏轼任凤翔判官时大约二十五岁,初任地方官的他自然的将怀揣的一腔热血和冷酷的官场黑暗一相对比,即生心灰意冷之意.然而苏轼还年轻,年轻人的特点是充满希望,对“以一己之力改变周遭环境”抱以极大的幻想和兴趣.事实上,他的确在他的辖区内做到了.这一种秉性成为了他日后的人生格调:将现实窥视无遗,但并不嚎啕,保持着一份乐观和希望,从身边的细微之处着手改变,以此为乐,也满足于自己的尽力而为.
判官做了三年零一个月,英宗即位,召苏轼回京任翰林.宋朝官制,判官属正八品,而翰林则是正三品,这一升职可谓跨度极大.况且苏轼被安排在史馆,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这又给予了他继续埋头文学素养积累的机会,对苏轼创作生涯亦有所帮助.
之后则是命运给苏轼的又一盆冷水,这一次来自于家人的亡故.父亲与妻子相继去世着实给予了他一定的打击;但由于父亲生前已完成了《大常因革礼》,也可谓无憾而终,更何况已是五十七岁的高龄,故悲伤可为欣慰冲淡几许了.此处不得不提的则是他为悼念亡妻而写的悼亡词,历来被评作是“离奇凄艳”的佳作.
回京后的日子,自然是官职的起起落落:(由于父亲病故,苏轼辞去了史馆的任职,服丧期满官复原职,不提)由翰林做到了奏院监官,再到了杭州通判,已是受王安石新政的牵连而贬谪出京了.
接下来苏轼迎来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漂泊生涯,也是他文学,尤其是词作创作的高峰期.据我掌握的资料,在此(一〇七一年至杭州)之前,苏轼仅作《一斛珠·洛城春晚》词一首,而这十四年中创作近两百首之数,过其一生词作之半.
此后的岁月中,苏轼逐渐将达观随性作为生活准则,渐出豪放旷达之境.即使是步入仕途生涯的顶端(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皆从二品),抑或是人生的最低谷(一〇七九年乌台诗案和一〇九四年来自旧友章淳的迫害),都能够一如往常地随性,身心敞开,任凭情绪的注充;调了洒脱的水,将之研作了写词的墨.
至此,我们已无从真正的断定,究竟是苏轼成就了千古风流、无出其右的苏词,还是苏词造就了如此浩然的苏轼.
惟有一点可以断定,中华有词人如此,有词如此,当是后世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