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解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6:23:15
谁能给我解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谁能给我解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谁能给我解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谁能给我解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读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尽.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炼”一品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之乡.海子,海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