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2:15:29
中国汉字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汉字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汉字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汉字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的汉字,是形象字.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多年。从“马”字的演变,你就可以知道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
⑴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于周代的文字。
⑶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
⑷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⑸楷...

全部展开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多年。从“马”字的演变,你就可以知道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
⑴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于周代的文字。
⑶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
⑷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⑸楷书,魏晋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
汉字注音方法有几种
在读书或看报时,我们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借助于工具书,就可以找到它们的注音,从而读出字音。可是人们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呢?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譬况法,是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时说:“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二、读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读若法,例如“媪”,女老称也,读若奥。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杨雄《方言》“所以刺船谓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简单,却用很生僻的字来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还出现循环互注的现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辅音和元音或声母和韵母,按照语言的语音结构规律拼合成一个个字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21个声母35个韵母可以拼出所有汉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的符号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来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号,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计有40个。
汉字乃表意文字,为了准确描写读音,我们从注音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可以看到,历代语文工作者历尽艰辛、勤于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迹。

收起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语言,都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只有很少数的民族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汉语是比多音节语言落后的“初级”语言,还是比以多音节语言先进的“高级语言”?这个问题至今已经争论100多年了,仍无定论。为什么?因为争论双方谁也没有从语言发展的总体过程上和语言、文字的实质上,来说明这个问题,都只是罗列语言的表面现象,以己方语言的优点去比彼方语言的缺...

全部展开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语言,都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只有很少数的民族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汉语是比多音节语言落后的“初级”语言,还是比以多音节语言先进的“高级语言”?这个问题至今已经争论100多年了,仍无定论。为什么?因为争论双方谁也没有从语言发展的总体过程上和语言、文字的实质上,来说明这个问题,都只是罗列语言的表面现象,以己方语言的优点去比彼方语言的缺点,都令对方产生“自诩”之嫌,所以谁也不能说服谁。
人类的语言,是人们用以思想交流的工具。人类社会是永不停止地发展进步的,人类语言像一般工具一样,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永不停止地改进发展的。到目前为止,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第一阶段(或称初级阶段),到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第二阶段,再到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第三阶段。
汉语不属于第一阶段的初级语言,而是属第三阶段的先进高级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它与第二阶段的语言相比,优越得多。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现将汉语同多音节语言的基本情况对比如下:
一、 多音节语言的元音、辅音的数量都不多,主要声调有轻音、重音声调和陈述音、驱使音、祈求音、惊叹音、疑问音等语气声调。由辅音、元音和轻、重音、语气音声调构成的音型一般不到15000种,
而汉语有30多个声母,40多个韵母,有“平、上、去、入”声调和轻音、重音、陈述音、驱使音、祈求音、惊叹音、疑问音等语气声调。可以构成40000多种音型, 是世界上语音色彩最丰富的语言。
二、 多音节语言的扩词思路是“语音单载”的,让一种语音只表示一个意。创造新词时,遵循“意异音异”的规则,采取在老词的基础上增添音节:把用一个音节表示的事物会造成重复的,改为用两个音节表示;把用两个音节表示的事物会造成重复的,改为用三个音节表示。。。。。。以此类推。随着多音节词的增加,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音节越多越难记忆;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表达速度随着单词音节的增加而降低。第三,当着单词的音节增多到一定数量(极限数约10个音节)后,说话就显得憋气和拗口了,出现了单词音节的数量极限。因为各型语音使用率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单词的音节数不久就达到极限了。达到了极限以后,再有新事物出现后,怎么表达呢?就只好采取用旧词表示新意的办法,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意”“同音异意”的问题,打破了原来“意异音异”造词规则,出现了容易误解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多音节词的语言与生俱来的,只要不改变这种构建新词的方式,这些缺点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这反映了多音节语言的固有的扩展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导致了多音节语言单词的相对贫乏。
而汉语扩词的思路是“语音多载”的,即采用“一音多意”的做法,让一种语音表示无限个意。所以就不存在单词音节过长的问题,不存在扩词局限性问题,具有无限的扩展空间。由此使汉语的词汇丰富无比。
也就是说,多音节语言是用语音的不同来区别词义的,语言呆板贫乏;而单音节语言是靠思维来判断词义的,语言灵活丰富。
三、 多音节语言有繁多死板的语法规则,必须遵循死板的教条谴词造句。不经过专门的语法训练,难于学会应用。汉语几乎没有什么语法。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语法组织,只要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来理解前后词语的意义关联就行了。
四、 多音节语言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是社会的人们预先约定好的,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所以,任一时间的多音节单词是一个可以统计的有限数。人们在使用单词时,只能局限于从现有《字典》内选择。只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词组和语句,不能构建“二级新词”。
汉语就不同,不仅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词组和语句,还能构建“二级新词”。除了单音新词的原义必须约定外,“二级新词”的含意无须约定。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现有单词的词义(原义或延义)自然关联,灵活多样地构建“二级新词”,不用预先社会约定,讲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
例如:“天” 、“明”是两个原义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义相关,但含义不同的二级单词,“天明”、“明天”。“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二级单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光天化日”等等。所以,汉语的单词是无限的。
五、 汉语因为有了以上4条优点,就使汉语变得十分容易学会,是世界上最容易学会的语言。也使汉语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任何语言无法比翼的。例如,同一个“第一”的意思,汉语可以有如下的成语: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天下无二、独占鳌头、名冠世界、名冠古今、名列第一、名列前茅、倾城倾国、断古绝今等等。含意丰富、寓意深邃、音韵优美的汉语诗歌,也是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诗歌都无与伦比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汉语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六、 汉语比多音节语言先进和高级,还表现在汉字同拼音字母文字发展的前途的对比上。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多费点篇幅了。在说本题之前,要先说语言和文字的基本属性及两者的关系,才能最后说清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起码应当具备下列基本属性,才能成为大家都能使用的语言。这些属性是:
1.是一个完整的有规律的表意语音变化系统。即发音、组词、组句都有固定的规则和相互的关系;
2.说话方法简单,本族群中的所有的人,不分老幼,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3.洪亮悦耳,音节清晰,并能表达感情色彩;
4.具有无限的扩展性。
一定类属的语言,需要一定属性的文字才能与之匹配。在今天来看,与语言对应的文字必须具备如下属性,才是理想的文字:
1 是一个与其对应语言系统完全匹配的文字系统。即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其对应语言的语音、语意和语法,具有无限扩展性,同语言同步发展。
2 能用最简单的语法组词、造句、写文章。
3 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读写一致性、学少知多性。
4 同语言一样易学,儿童在学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学会其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具有最好的大众实用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全语言系的人没有文盲。
5 笔画和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容易辨认和书写。
6 单字、单词含意丰富,文简意赅,文章篇幅最短。
7 电脑处理十分方便,只用字元库,不用字模库,速度快,既便于键盘输入也便于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始终适应现代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需要,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电脑信息系统。
从以上说的语言和文字的基本属性及两者的关系来看,“文字”并不是简单的“书写符号”,并不是任意找一些“书写符号”堆,就可以当作任意语言的文字的。“语音单载”的多音节语言,最佳的文字形式应当是拼音字母形式的线性文字系统;“语音多载”的单音词语言,最佳的文字形式应当是意、音双表的平面文字系统。
在“语音单载”的多音节语言的单词数量不多时,单词的最多音节没有超过极限(10个音节)以前,拼音字母文字,可以实现“音异字异,音、意合一,读、写一致”,具有很好的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此时,它是多音节语言最匹配的最理想的文字系统,也是最具“学少知多性”的最容易学会的文字。但是,在多音节语言的单词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组建新单词时如果再坚持“音异字异”原则,其音节数就超过极限了。这个极限是由人的说话的生理条件决定的,是不可逾越的。所以,人们就只能在此极限以内想别的解决办法:如,增加表意不表音的哑音字母,增加区别词性的词头词尾等等。这些做法,就使拼音字母文字系统原来所具有的良好的属性,除“标准性”(这一优点,使拼音文字很便于电脑处理)外,其他的都减弱或消失了。它就变得同多音节语言匹配很差的文字,也不成为具有“学少知多”的容易学会的文字了。例如英文,原先是直接表音的文字,现在变得必须加注国际音标,才能知其每个单词的读音了,学习起来,感到很难。所以,可以说,现在与英语同类的语言,正经历着由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转变过程;与之对应的拼音字母文字,也随之面临着由表音为主转变为表意为主的革命。而语言的转变是极慢的,即使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英语由多音节语言转变为单音节语言,英文由表音为主转变为表意为主的文字,可能也需百年以上的时间。
汉字构建新字时,最初是按“意异字异”、“以字构字”、“意、意结合”的规则做的。
在单音词数量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记忆极限(一般的汉人对汉字的记忆极限在3000个左右)和单一的构字规则没有被冲破之前,整个汉字系统具有很好的系统性、规律性,一个个独立的图形式的文字,虽然只直接表意,不直接接表音,又无标准性,与汉语只匹配了一半,虽然不能“学少知多”,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是一种容易学会的文字。在当时也不失为汉语最佳的文字形式。
但是,后来汉字的数量增多到记忆极限以上后,又加上“意、意结合”构字规则被冲破,出现了“意、音结合”、“意、符结合”、“音、符结合”多种构字则和任意构字的做法,原来汉字系统的系统性、规律性就彻底消失了,仅存“方块形”的优点,成了与汉语很不匹配的文字堆。楷体字就是与汉语很不匹配的文字堆。所以,人们在学习汉字楷体时,既无语音提示引导,又无规律可循,必须逐个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形状、读音和含义,就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
又由于汉语新词的扩展,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的难学,直接导致了“日常口语”以上的‘书面语言的难学’,从而淹没了汉语易学性的本质。
再者,由于目前的汉字楷体的数量已经达到6万以上,在结构上无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也成了电脑‘很难处理的文字’。
以上‘三难’,显得目前的汉字楷体暂时不如拼音母文字好。但是,由于汉语是单音节词语言,具有先进的优越本质,与之对应的方块汉字在总局上还是匹配的,是任何线性式的文字不可取代的,只是因汉字的数量增加,减弱了匹配程度。这是发展中的内容同形式之间的矛盾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的途径来解决。历史上,汉字就像“变形金刚”一样,每次出现汉字形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总是通过改变字体形式,适应了社会的新需要。由此依次出现了甲骨文、 大篆、小篆、隶体、行书、楷体、宋体等形式,并且新体字克服了旧体字的一切缺点,继承和发展了旧体字的一切优点。现在楷体出现的‘三难’,只要把它改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就立即克服了。因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与汉语实现了完全的匹配,楷体汉字所存在的一切不可解决的难题,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下全部彻底地解决了。可以说,“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是汉语最匹配最理想的文字系统,它克服了拼音字母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一切固有的缺点,继承和发展了两者的一切优点,使汉语的“书面语言”部分也成了世界上最易学会的语言。成了“无文盲”文字系统和电脑最易处理的文字形式。由此,汉语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将比英语的传播范围更广。而由“楷体”到“双表新体”的转变,就像历来新、旧两种字体的转换一样,不需要语言变化,没有时间缝隙,没有经济成本,没有文化断层,不必国家推行,只要权威人士倡导(像唐朝倡导行书一样),人们就会自愿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转换。这是多音节语言和拼音文字望尘莫及的。这也说明了汉语比多音节语言先进和优越。
通过以上六点对比,可以看出,汉语独具六大优点和特性,这是人类第一阶段的语言语言和第二阶段的语言所没有的。所以,汉语应该是比第二阶段的语言更高级的语言。它标志着人类语言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了。
另外,作为与语言问题相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汉字同拼音字母文字哪种“先进”的问题,在此有必要说一下。
首先应当明白,汉字所对应的汉语,是第三阶段的语言;拼音字母文字所对应的是第二阶段的语言,这两类语言,特性是不同的;与之对应的两种文字,其特性也是不同的。这两类文字,并不像汉字的大篆、小篆、隶体、楷体字一样,属于同一个发展过程的东西。这两类文字,各自都有独立的互不相连的发展过程,并不属于同一发展过程的东西,是没有先、后对比性的,是不可区分先、后的。一般情况下,先进的东西比落后的东西优越,但是绝不可以逆推理成“优越的就是先进的”。这种逆推理的结论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的。所以,不能因为看到英文暂时比汉字的规律性、标准性强一些,书写简单一些,电脑处理方便一些,就说英文比汉字先进。也不能因为看到英文记忆起来,像记忆数字编码一样困难,远不如方块图形式的汉字容易记忆;认识2000个英文单词,读不了一片报纸,认识2000个汉字,读任何报纸都缀缀有余;叙述同一件事,汉字篇幅比英文篇幅短得多。就说汉字比英文先进。其实,一种文字优劣与否,不是用文字之间的对比来说明的,而是用该种文字同其对应的语言的匹配程度来说明的:匹配程度越高,就越优;匹配程度越低,就越劣。前面所举的英文的优点和缺点跟汉字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由英语和汉语的优、缺点及其同文字的匹配程度综合决定的。所以,用“先进”、“落后”之类的过程词来定义文字的性质,是不对的。
通过前面对比,使我们认清了汉语在人类语言发展道路上处在什么位置了。认识这一位置,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自豪感,而是为了清理西方语言文字理论对我们的误导和危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外国列强用先进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妄自尊大的自我封闭的中国大门以后,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人们睁开久睡的眼睛,昏头昏脑地观看外面的大世界,才觉得自己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了,变成了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了。为了自强,不得不加入到现代新社会的大潮中来,于是发起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新文化运动”。一般人都认为,先进的国家,一切都是先进的,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亮”。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然而,在技术物资方面,往往用一车车的白银,换来了一堆堆不中用的黑锈垃圾;在思想、文化方面,引进了很多“驴唇不对马嘴”胡说。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发现,原来作为少数人“专利”的汉字,必须变为大众的通用工具了。但是,又发现汉字楷体和文言文章,根本不适合作为大众的工具,所以就在“新文化运动”中加进了“提倡白话文和改革汉字”的项目。而任何改革都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但是,中国却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的汉语、汉字理论,来指导汉字改革。于是就全盘接受了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用此理论指导了中国的汉字改革与发展。而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第二阶段语言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上的。他们对属于第三阶段的语言----汉语,根本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根本不认识汉语的本质,只凭对汉语表面现象的一知半解,就对汉语作了颠倒事实的结论,说汉语是还没离开“人类原始语言”的单音节语言。他们的多音节语言是脱离原始语言的高级语言。但是,在语言分系时,又把汉语多音节语言混在一起,搞了“鸡兔同笼”,自相矛盾。他们的理论,在很多方面都不能正确地解释汉语、汉字的实际问题。但是,很多中国的“徒弟”,还是认为他们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坚信不疑。中国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就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做法:例如,将汉字拉丁化;消减汉语声调、尖音和一些音型;合并“同音异义”字;提倡使用多音词,准备向多音节语言“发展”;出现了反对“文言文”走向极端的做法-----将“书语”等同于“口语”;对外来单词,应译意的而译音;限制常用字的使用数量;等等。西方人关于汉语汉字的错误理论,完全误导了汉字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使汉字改革,不但没有对汉语汉字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而起了负作用。白白耽误了100多年的改革时间和机会。至今,汉字楷体的一切缺点同100多年前一样,汉语的“抑扬顿挫、言简意赅、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遭到很大毁坏,使汉语出现了严重倒退,他们还认为这是他们促进汉语向前发展的“伟大成果”。
时至今日,连西方的一些语言、文字学者,都承认了西方学者从前对汉语、汉字的错误观点了。中国50年的汉字拉丁化的汉字改革失败以后,中国的一些“徒弟”,还囿于原来的理论圈子里不愿出来。当然,另有一些“徒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极端,跳出原来的圈子后,由原来极端否定汉字的激进分子,一下子变成了“汉字是完美无缺的,不可改变的”的观点的“卫士”;还有一些“徒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成了“谈改变色”或“讳莫如深”的“隐士”。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的令人信服的权威的汉语、汉字理论,来澄清各种错误认识的缘故。没有这样的理论,就不能分清是非,统一各种观点,就会争论不休,不能统一指导汉语汉字的改革和发展。在小农经济的封闭的社会里,语言文字在没有理论指导下,可以在民间“自然而然地”发展;而在今天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没有理论指导和统一的指挥,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汉语汉字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是绝对“自然”不起来的。那么,汉语汉字就会在无休止的争论中僵化、退化、被淘汰。因为僵化、退化的汉语汉字,会使国家和个人每年白白浪费千万亿元的巨额财富。在今天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凡事都是计较经济效益的,人们是不能容忍这种巨额的没完没了的浪费的,出于节省的动机,人们必然要用最节省的语言文字来取代它。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为改进汉语汉字作了不少的努力,却越做问题越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正确的汉语、汉字理论来指导。而这个正确的汉语、汉字理论,外国人是不会创造出来的,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才能创造出来。社会的进步是不等人的,历史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的淘汰是无情的。因此,正确的汉语汉字的理论是亟待我们来创建的。
那些真正热爱汉语汉字,坚决保卫汉语汉字的人们,不要以为死抱着“汉字完美无缺,横通四海、纵贯古今。不许改变。”的成见不放,矢口否认汉字在现代社会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反对一切改进汉字的任何做法,就可以保证汉字留存“千秋万代”了,这种顽固的做法,将适得其反。要知道,任何工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竞争力,就经不起外来的冲击,就没有长存性。要想让汉语汉字真能 “千秋万代”地留存,第一,必须创造出一个正确的的汉语、汉字理论系统。第二,必须在这一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将目前的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汉字楷体堆,改进成完全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体汉字系统。让这种新体汉字永远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竞争力最强的文字。否则,只是妄想罢了。
中国的汉语汉字理论,除了应该对汉语汉字的各种表面现象,进行正确地表述外,还应当正确深入地论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才能指导汉语汉字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哪些根本性的问题呢?例如人们一直争论的下列问题:
1.什么是语言?事物、思维、语言、文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类语言发展的总体过程是怎样的?
3.今天的汉语处在这一过程的什么位置?汉语、汉字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4.汉语同其他语言相比,具有哪些特性、优和缺点?
5.汉语为什么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汉语是从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发展出来的,还是一直就是这样的?
6.汉语为什么有那么多声母、韵母和声调?
7.汉语几千年来一直处在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的包围中,为什么没有被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所融解,反而溶解入侵的多音节语言?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是否还会这样?
8.有限的汉语语音与无限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语音环境里是怎么解决的?在汉字环境里是怎样解决的?
9.什么是文字?文字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方向是什么?文字对文化、对国家起什么作用?
10.语言与文字具有什么关系?汉字与汉语具有哪些特殊关系?
11.与汉语对应的汉字,为什么可以是直接表意不直接表音的方块字?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体式为什发生多次变化?为什么多次变化却一直保持着方块形式?今后的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12.目前的汉字楷体为什么没有系统性、规律性和规范性?彻底克服楷体一切缺点的途径在哪里?
13.语言文字的社会性、民族性、思想性、习惯性的相互作用和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语言岛”?
14.中国历史悠久,为什么形成统一的文字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
15.如何解决汉字楷体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系统的问题?让汉字适应电脑的思路对呢,还是让电脑适应汉字的思路对?
等等
这些主要理论问题弄清楚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正确了。汉语汉字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中国人民节约和创造无限的财富。

收起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全部展开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