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听说他很神,具体说说!和张良、诸葛亮相比,他怎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9:59:11
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听说他很神,具体说说!和张良、诸葛亮相比,他怎样?

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听说他很神,具体说说!和张良、诸葛亮相比,他怎样?
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听说他很神,具体说说!和张良、诸葛亮相比,他怎样?

明朝刘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听说他很神,具体说说!和张良、诸葛亮相比,他怎样?
《转的》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
  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聪明,知进退,能急流勇退,是大智慧的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刘基是个文人,不热衷政治。功成身退,所以能够安度晚年。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

全部展开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封给了刘基“诚意伯”,似乎并不是什么大官。但其实朱元璋一直很想让刘基做宰相,但刘基却一再推辞。其实刘基是明朝开国元勋,功劳是很大的。而刘基也救过朱元璋很多次,次次惊险。若不是刘基,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刘基固然想当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为这样他就能实现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抱负。但是他知道自己过于正直,会遭到奸臣的排挤,是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的。所以他告老还乡,去和家人在一起了。
晚年生活

收起

刘基是个了不起的人,但是和诸葛亮相比还差很远。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天下苍生,其精神很难企及。而刘基只是助朱元璋一臂之力,让他如虎添翼。简单的说,没有刘基朱元璋也会胜利,但这里并不是否认刘基。只是说他的境界没有诸葛亮高。...

全部展开

刘基是个了不起的人,但是和诸葛亮相比还差很远。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天下苍生,其精神很难企及。而刘基只是助朱元璋一臂之力,让他如虎添翼。简单的说,没有刘基朱元璋也会胜利,但这里并不是否认刘基。只是说他的境界没有诸葛亮高。

收起

又一个如猪哥般被神化的人物。

我理解,刘基也是历史上很有智慧的伟人,他和诸葛亮一样被神化了,但是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的影响比刘基大。张良次之。

刘基,人称“山中宰相”,他其实就是著名的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
他还是元末明初战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多方面发展的大才子
与张良,诸葛亮相比,他们都是谋臣,并且都极其有才,但相比之下刘基属于很低调的一类人
他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不贪图名利,只是淡淡的选择天下一隅之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与节气
个人认为,他对政治实在是看得很透,难怪是相伴朱元璋这样野心勃勃的人...

全部展开

刘基,人称“山中宰相”,他其实就是著名的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
他还是元末明初战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多方面发展的大才子
与张良,诸葛亮相比,他们都是谋臣,并且都极其有才,但相比之下刘基属于很低调的一类人
他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不贪图名利,只是淡淡的选择天下一隅之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与节气
个人认为,他对政治实在是看得很透,难怪是相伴朱元璋这样野心勃勃的人

收起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刘濠,担任宋朝的翰林掌书官职。宋朝灭亡后,参加反元义军,事败,元朝派遣使莉按簿录抓捕义军党人,多人受牵连。使者路过时住宿在刘濠家,濠灌醉使者而焚烧他住的房子,义军的记名簿全部消毁了。使者计无所出,于是更改他的记名簿,受牵连者皆得免。
刘基年幼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父亲说:“你的祖父积德很厚,你这个儿子必定扩大你的门庭。”元至顺年,刘基中举进士,被授予高安丞的...

全部展开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刘濠,担任宋朝的翰林掌书官职。宋朝灭亡后,参加反元义军,事败,元朝派遣使莉按簿录抓捕义军党人,多人受牵连。使者路过时住宿在刘濠家,濠灌醉使者而焚烧他住的房子,义军的记名簿全部消毁了。使者计无所出,于是更改他的记名簿,受牵连者皆得免。
刘基年幼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父亲说:“你的祖父积德很厚,你这个儿子必定扩大你的门庭。”元至顺年,刘基中举进士,被授予高安丞的官职,在任期间他有廉直的名声。于是他被行省提升上去,但他谢绝了。于是他被起任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但他议论御史失职时,被大臣所阻,于是他再次辞职回家。
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无不窥览,尤其精通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刘基,认为他是属于诸葛孔明一类的人物。
当时方国珍起兵于海上,掳掠郡县,官府不能制止。行省复征调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提议筑庆元等城来逼迫贼兵,使方国珍气焰消减下去。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方国珍惧怕,送厚礼贿赂刘基。刘基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坐船到北京,贿赂有关官员者。于是朝廷诏抚方国珍,授以官职,而责备刘基擅发威福,方氏于是愈加骄横。
不多久,山寇蜂起,行省又调刘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守卫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报他的功劳,当权的官员因为方国珍的缘故排挤他,只给了他一个总管府判的官职,不给他参与军事。刘基于是弃官回到青田,著《郁离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当时逃避方国珍的人争相依附刘基,基稍为部署,寇兵不敢敢侵犯。
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闻刘基及宋濂等的名声,用币作聘礼去聘请。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再次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来做事。到了之后,陈述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建成礼贤馆来安置基等人,宠礼很周到。
起初,太祖因为韩林儿号称是宋的后代,所以听从于他。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刘基独一个人不拜,说:“他不过是一个小子,遵奉他做什么!”于是去见太祖,陈述天命所在。太祖问他征取天下大计,刘基说:“张士诚自守等待被捉的人,不足为虑。陈友谅劫持主人逼胁部下,名号不正,地据长江上流,他心中没有一日不在想着吞并我们,宜于先去攻打他。陈氏灭亡后,张氏势力孤单,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就可以成功了。”太祖大悦,说:“先生有周全之计,不要保留。”恰好陈友谅攻陷太平,图谋东下,势力嚣张,诸将有的议论投降,有的议论逃跑到钟山据守,刘基睁大眼不说话,太祖召入内室,刘基兴奋曰:“主张投降及逃跑的人,可以斩首。”太祖说:“先生计划如何?”刘基说:“贼兵骄傲了,等待他们深入之后,我们用伏兵攻取他们,太容易了。天道是这样的,后发制人可取胜,取威制敌,成就王者的事业,在此一举。”太祖采用他的计策,引诱友谅到来,大破他们,重赏刘基。刘基推辞。陈友谅的兵再次攻陷安庆,太祖想亲自带兵去征讨,问刘基。刘基大力赞成,于是出师进攻安庆。从早到晚攻不下,刘基请太祖直攻江州,捣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想不到有这一手,携带妻儿子女逃奔武昌,江州投降。他的龙兴守将胡美派遣儿子来通和,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队。太祖面有难色,刘基从后面蹋胡床,太祖醒悟,答应了他。胡美投降了,于是江西诸郡都被攻下了。
刘基丧母,正值有战事不敢说出,到这时请求回家安葬。又碰上苗军反,杀了金、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动摇。刘基到衢州,为守将夏毅宣谕安抚各属下城邑,再与平章邵荣等讨论收复处州,反判于是被平定。方国珍平素畏惧刘基,写信来吊唁。刘基回信,宣示明太祖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开始进贡。太祖数次写信到刘家问军国大事的处理方法,刘基有条理的回答都很中机宜。不久赶赴京城,太祖正好亲自援助安丰。刘基说:“汉、吴正在窥伺我们的空隙,未行动。”太祖不听。陈友谅听说之后,乘机围攻洪都。太祖说:“不听你的话,几乎失计。”于是亲自带兵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鄱阳蝴,一日数十次接战。太祖坐着胡床督战,刘基陪侍在侧,忽然跃起大喊,催促太祖更换坐另一艘船。太祖仓促搬到别的船,还未坐定,飞来的礮击中原来所从坐的御舟,并立即粉碎。陈友谅乘坐高船见到这种情形,大喜。但太祖坐的舟更加奋进,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在湖中两军相持,三日未决成败,刘基请求移军到湖口困扼敌军,采用属“金”“木” 相犯的日子决胜,最后陈友谅逃走并被杀死。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的军队,北伐中原,终于成就帝业,都同刘基的计谋一致。
吴元年,任命刘基为太史令,他呈上《戊申大统历》,说荧惑(火星)守在心宿,请皇帝下诏罪己。大旱,请皇帝审决滞留的案件,于是皇帝立即命令基平反冤狱,大雨随着倾注而下。于是请求立法定制,以防止滥杀。太祖正想给人处以刑罚,刘基请问他的缘故,太祖告诉他自己做的梦。刘基说:“这是得土得众的象,宜于停止刑罚以待。”之后三日,海宁投降。太祖大喜,全部把囚犯交付基放走。不久,拜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祖即皇帝位,刘基奏请建立军卫法。太祖初定处州税粮,根据宋朝的制度每亩加五合,惟独青田命不加,说:“要使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皇帝巡视汴梁,刘基与左丞相善长在京居守。刘基说宋、元宽纵失天下,现今适宜严肃纲纪,命令御史纠劾百官过失,无所回避,宿卫宦官有过失的,都报告皇太子以法处置,人们害怕他的严格。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纵抵罪,善长素来隐匿这件事,请缓办这件案。刘基不听从,急驰上奏。皇帝批准了。正好在祈雨,立即斩了这个犯人。因此与善长结怨。皇帝回来后,陷害刘基犯下不敬之罪。所有怨恨刘基的人也交相说诬陷他。正值刘基因大旱申请办事,刘基上奏:“士卒死亡的,他们的妻子都放在别营,共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骨骸暴露。要把吴将吏投降的都编入军户,足干和气。”皇帝采纳了他的进言,旬日仍然不下雨,皇帝大怒。正当刘基有妻丧,于是刘基请求归去。当时皇帝正在营建中都,又锐意灭扩廓。刘基临行前,上奏说:“凤阳虽是帝乡,但不是建都之地。王保保未可轻视。”不久平定西方的战事失利,扩廓竟然逃走到沙漠,到现在都成为边患。那个冬天,皇帝写手诏叙述刘基功勋,召他入京,赐赉很丰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都为永嘉郡公。多次要进封刘基的爵位,刘基坚持不接受。
起初,明太祖因有事责备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数次要害你,你还要为他说话?”刘基顿首说:“这就象更换柱子,必须得到大木。如果捆束小木为之,立即就会倾覆。”到善长被罢官,皇帝要以杨宪为相国。宪素来与刘基友善,刘基却坚决说不可用,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宰相,要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自己不参与其中,杨宪则不然。”皇帝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人褊浅还甚于杨宪。”又问胡惟庸如何,说:“譬如他驾车,担心他会撕开车辕呢。”皇帝说:“我的宰相,当然不超过先生。”刘基说:“我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做宰相会辜负皇上之恩。天下何患无才,只要明主悉心访求就一定会有,目前各人确实未见得他们是可以的。”后来杨宪、广洋、惟庸皆败。
三年刘基被授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时,授刘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奉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他归老还乡。
皇帝曾经亲手写信询问天象。刘基一条条答复很具体而且焚烧草稿。大要是讲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稍济以宽大。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归田后隐居山中,惟有饮酒弈棋,口不谈及功劳。县令求见不得,空穿着便服扮成野人探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叫侄子引入茅舍,炊黍饭给县令吃。县令告诉他说:“我是青田知县。”刘基惊起,自称草民,最终不再见县官。他的韬迹到如此地步,然而终究被惟庸所中伤。
起初,刘基说瓯、括之间有空地叫谈洋,南抵福建边界,成为盐盗的窝点,是方氏的财产支柱,请设巡检司防守,使奸民不方便。碰上茗洋逃军造反,官吏隐匿不报告。刘基叫长子刘琏奏报此事,不先报告到中书省。胡惟庸当时任左丞掌管中书省事务,加上先前的仇恨,于是指使官吏诬告刘基,说谈洋地有王气,刘基图谋为墓地,民众不给,就请立巡检逐走民众。皇帝虽然不怪罪刘基,然而颇为所动,于剥夺刘基的奉禄。刘基畏惧入朝谢罪,于是留在京城,不敢归家。未多久,惟庸当上宰相,刘基大为忧心说:“但愿我的话不正确,那么就是苍生之福。”他因忧愤而疾病发作。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制文赐给他,派遣使者护送他回家。到家后,病情加重,把《天文书》传授给儿子刘琏说:“快送之去,不要叫后人学习。”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各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想写遗表,因惟庸在,无益。惟庸败后,皇上必然思念我,如果有所问及,把这个密奏皇上。”过了一个月,刘基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在京生病时,惟庸派医生来,饮了他的药,有一物积在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告发惟庸逆谋,并说他下毒害刘基使他致死。
刘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皇帝观察到他的至诚,任命为心腹。每次召见刘基,就屏退旁人秘密交谈多时。刘基也自认为这是不世之遇,知无不言。遇到有急难,他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不能测知。有时间就详细的陈述王道。皇帝每次恭敬聆听,常常叫他做老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说:“他是我的子房(张良)。”又说:“他总是用孔子的话引导我。”在帷幄中的话语秘密得很,没有人能知道,而世上所传为神奇的,多是他的阴阳风角之说,并非是他的最突出之处。他所写的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列为一代之宗。他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他的儿子有刘琏、刘璟。

收起

军神

刘伯温,朱元璋的军师呀,具体的我不知道,你看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传记

刘基,字伯温,是历史上和诸葛亮等人一样被神化的人,相传能未卜先知,具体也不清楚是前人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和张良相比,不太能相提并论,这不是说才能方面,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流逝,社会关系也在进步和复杂化,每个阶段都不太一样,经历事情和纠纷也就不一样,真要做比的话,应该刘伯温比诸葛亮他们要差点,张良是在刘邦不得志的情况下投奔的,手下无兵无将,全凭计谋,为开汉四百年,留下坚实的基础。诸葛亮,这就不说了,大家...

全部展开

刘基,字伯温,是历史上和诸葛亮等人一样被神化的人,相传能未卜先知,具体也不清楚是前人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和张良相比,不太能相提并论,这不是说才能方面,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流逝,社会关系也在进步和复杂化,每个阶段都不太一样,经历事情和纠纷也就不一样,真要做比的话,应该刘伯温比诸葛亮他们要差点,张良是在刘邦不得志的情况下投奔的,手下无兵无将,全凭计谋,为开汉四百年,留下坚实的基础。诸葛亮,这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三足鼎立,就是他一手促成,手下名将多,但是兵力确实太过匮乏,而且也没有二代将领来带兵,致使最后没能笑到最后,而刘伯温则不一样,他投奔朱元璋时,手下兵将都已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大,徐达常遇春等诸多猛将护佑,故说他略有不如其他两位,要真说像谁,郭嘉郭奉孝,水镜先生司马徽,都与他有些相似之处,个人观点,别太深究。
民间神化他,也有些关于年代较近,事情记忆较全这一原因,历史人物就是这样,不好比较。

收起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刘基是明朝重要的开国功臣,辅助朱元璋夺得了天下。他也是元末江南士人的代表人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神一样的人物

刘伯温,诸葛亮式的人物

一个足智多谋而被神化的人物。

刘基归隐。朱元璋后来把当年跟他打天下的人(除刘基外,刘基有先见之明,在此前便已辞官归隐。)都收拾了,
刘基《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全部展开

刘基归隐。朱元璋后来把当年跟他打天下的人(除刘基外,刘基有先见之明,在此前便已辞官归隐。)都收拾了,
刘基《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用四十余首隐语歌谣组成,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据卦撰词,从一定的“象数”规律排来,涉及到“象、数、理、占”的入化应用,也是前人“观象玩占”的遗著,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撰。

收起

刘基,字伯温,是历史上和诸葛亮等人一样被神化的人,相传能未卜先知,具体也不清楚是前人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和张良相比,不太能相提并论,这不是说才能方面,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流逝,社会关系也在进步和复杂化,每个阶段都不太一样,经历事情和纠纷也就不一样,真要做比的话,应该刘伯温比诸葛亮他们要差点,张良是在刘邦不得志的情况下投奔的,手下无兵无将,全凭计谋,为开汉四百年,留下坚实的基础。诸葛亮,这就不说了,大家...

全部展开

刘基,字伯温,是历史上和诸葛亮等人一样被神化的人,相传能未卜先知,具体也不清楚是前人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和张良相比,不太能相提并论,这不是说才能方面,时代在变迁,岁月在流逝,社会关系也在进步和复杂化,每个阶段都不太一样,经历事情和纠纷也就不一样,真要做比的话,应该刘伯温比诸葛亮他们要差点,张良是在刘邦不得志的情况下投奔的,手下无兵无将,全凭计谋,为开汉四百年,留下坚实的基础。诸葛亮,这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三足鼎立,就是他一手促成,手下名将多,但是兵力确实太过匮乏,而且也没有二代将领来带兵,致使最后没能笑到最后,而刘伯温则不一样,他投奔朱元璋时,手下兵将都已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大,徐达常遇春等诸多猛将护佑,故说他略有不如其他两位,要真说像谁,郭嘉郭奉孝,水镜先生司马徽,都与他有些相似之处,个人观点,别太深究。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民间神化他,也有些关于年代较近,事情记忆较全这一原因,历史人物就是这样,不好比较。

收起

刘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世人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明皇朝建立后,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元年(1367),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值太白金星出现在紫微垣,群臣惴惴不安,恐有血光之灾。刘基发觉后,立即密言朱元璋下诏罪己,以回天意,众心乃定。逢...

全部展开

刘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他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世人喻为魏徵、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明皇朝建立后,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元年(1367),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值太白金星出现在紫微垣,群臣惴惴不安,恐有血光之灾。刘基发觉后,立即密言朱元璋下诏罪己,以回天意,众心乃定。逢大旱,刘基上请处理滞狱,朱元璋即命刘基平反,刚批示完毕就大雨如注。刘基遂趁此时机要求立法定制,以制止滥杀。朱元璋从之,不久纂成律令,是为洪武三十年所颁《大明律》之张本。一日,朱元璋梦见一人头上有血,以土傅之,就想杀一批犯人以应之。刘基故意假析此梦曰:“头有血,众也;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应在三日。”朱元璋为之停刑三日,不久传来海宁归顺的捷报。朱元璋大喜,把囚犯全交给他放还。④这时刘基最受朱元璋信任,言无不听。中书参政张昶,元故臣,上书颂功德,刘基当众叱之:你大概想做赵高吧!张昶脸色为之一变。便暗中派人窥伺刘基阴事。齐人翼岩,飞章弹劾刘基专擅,朱元璋怒诘之,查出系由张昶所使,便把他杀了。①洪武元年(1368),刘基根据当时“民困必须苏,用兵不能少”的需要,取古时军屯法和府兵制之长处,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编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旨在减轻百姓负担,安定地方,增加兵源,集中兵权。这一制度对朱元璋统一疆域、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不久,刘基任御史中丞,仍兼太史令。当时国家初创,凡诸大典制都由他和李善长、宋濂等稽定。御史中丞章溢奏请定处州税粮,朱元璋命参照宋制,亩加五合,惟青田不加,曰:“以太史故,令其乡人传为美谈。”
随着政权的日渐稳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渐暴露出来,从朱元璋政权的支柱来看,它有二支基本力量: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朱元璋建国称帝后,淮人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占压倒的优势,浙东集团被排挤、受压抑,他们当然不会甘心,也想尽一切办法取得朱元璋的信任。就这样两大派系斗争越来越尖锐。朱元璋就利用这种矛盾,重用淮人又用浙东势力来监视淮人,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当时,左丞相李善长功高望重,众人皆仰其鼻息,只有刘基与之分庭抗礼,李善长为之不乐。逢李善长因过失受谴,御史凌悦乘机弹劾,刘基却站出来替李善长辩护,说李勋旧,且能调和诸将。朱元璋惊讶地说:他数次想害你,你怎么反给他做说客呢?看来,你既有大功,又忠心诚实,可以代他为相。刘基叩头答:这使不得,好比要换柱子,必得大木方可,若以小木代之,将加速倾覆。臣驽钝,岂能受此重任。后李善长罢相,朱元璋欲拜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一向不错,刘基却力言不可,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冰,以义理为权衡,而己从不置身其中。宪则不然。”朱元璋问汪广洋如何?答曰:“此人褊浅,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又问及胡惟庸,刘基不高兴地说:为相犹如驾车,恐怕他会把你的车翻掉的!朱元璋说:做我的宰相,确实没有比先生更合适的了。刘基力辞: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恐辜负您的一片好心。其实天下有的是人才,惟明主悉心求之。至于目前诸公,确实没有一个合适的。果真,后来这些话都一一应验了。杨宪因怙宠、汪广洋以巽懦、胡惟庸因大逆,皆不得好的结果。

收起

明朝开国文臣第一,神机军师

相当牛逼的

谋主一类的人,辅佐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只不过相比于贾诩一类的人,感觉还是差了一些,不能功成身退而死。

刘基就是刘伯温 精通五行术数

张良孔明

中国四大谋臣:姜子牙,张子房,诸葛亮,刘伯温!!!这下楼主应该知道他是什么地位了吧。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不就是个军师,还是明初“浙派”的首领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

全部展开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收起

刘伯温有大智慧的元朝开国功臣。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收起

英勇善战

军事谋略家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

全部展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收起

足智多谋,聪慧过人,为明朝做出伟大的功绩

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即刘伯温,诚意伯,朱元璋的军师,和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具可比性。...

全部展开

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即刘伯温,诚意伯,朱元璋的军师,和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具可比性。

收起

刘基就是刘伯温,是个读书人,儒家思想是其治国理念,在朱元璋诚心邀请下出山,为明朝初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朱元璋的许多执政思想皆出于此人,为朱元璋选拔人才和吏治精简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此人最后还是被朱元璋杀了。

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字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担任军师。

温州人 还是青田人呢

这种事么就百度百科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