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日本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17:36
德国和日本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是?

德国和日本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是?
德国和日本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是?

德国和日本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是?
一、德国的城市化是与迅速的工业化分不开的. 德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德国是世界上较少的两次工业革命连续进行的国家之一,而且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奇迹般的实现了国家统一.国家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这些工业化的特点也使德国的城市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德国未实现国家统一之前,普鲁士在德国属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它为例,在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德国东部各省的城市化比率与西部各省城市化比例基本持平,但是以后随着西部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德国东部的城市化水平便远远的落后于德国的西部.像萨克森王国地区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很快就成为德国城市化的核心地带.在南德,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像莱茵地区、纽伦堡地区等都出现了城市化的趋势. 到一战之前,工业发达的威斯特 和萨克森地区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有些城市慢慢消弱,如门兴—格拉德巴赫,因为它们以传统的纺织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理所应当被 工业化的过程中被这般洪流冲走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以采矿业、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这些异军突起的城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新型经济提供资源的专业化城市,如鲁尔地区的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是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另一类是随着工业化而于19世纪末迅速发展起来的商业化的服务性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为服务性行业提供了市场,像科隆就因为成为西部地区服务业的提供者,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三十年间人口增加了三倍.德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急剧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化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工业革命后铁路运输将便利的交通带到了各地,许多现代化的城市都是借着铁路发展起来的.它们利用铁路把物资运向各地,同时又把消费商品运进来. 德国铁路建设在1870—1910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德国铁路长度为18600公里[1].在当时的中欧和西欧居于首位.与这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以及高速工业化的增长趋势相一致,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如沐春风,迅速成长起来. 德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两种现象,第一是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规模和数量增长之快都令人瞩目.从1877年到1910年,德国是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市,数量迅猛增长,1910年是1871年的四倍还多.原来以农业为主的鲁尔地区,后来都成了国家工业的心脏地带.在这儿众多的城市彼此相连、相互交错,只能靠市政界线来划分.德国城市化速度如此之快,1870年之后,德国城市化的程度已经十分接近于英国.第二,德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长率明显要高于英、法等国,当然这是与其工业化相适应的,而且核心城市规模发展迅速.1880—1910年,德国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为2.5%,而英国和法国却仅有1.6%和1.1% [2].在核心城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吞并了附近的小城镇和郊区,同时这也使城市和郊区城市化,即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 二、德国城市化伴随着明显地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人口流动,在德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引发的国内人口流动对城市迅速扩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871年德国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大部分人口不断流向日新月异的新兴城市,许多居住在农村的人口陆续进入城市,以满足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城市人口因此而迅速增长,农村人口却相对减少. 19世纪的最后十年是德国城乡人口比率发生转折的时期.据统计,1871年德国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的比率为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城市居民所占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三十多,到了1900年,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就低于了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成为国家居民的主体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农村和城镇人口比例与1871年相比基本上翻转过来,比例为40%和60%[4].总的来说,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这一时期德国城乡人口比例调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885年与1910年比,人口在2万以上的城市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城市越大,其城市化的进程也越快. 国内的人口流动除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还表现为地区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由东向西流动.由东部的工业欠发达地区流向西部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像从东部各省流向柏林和萨克森王国地区.这时的人口迁移也体现出全国性的特点,像柏林就成为全国的人口流向中心,在这里集聚了全国各地的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速了德国城市化的速度,同时也对德国的社会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一个是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城市居民成为国家居民的主体.同时也造成了西部人口密集而东部人口疏散的 现状 .另一个是随着工业化,德国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从事传统产业,像农业和林业的人数在明显减少,而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都在急剧上升.其中,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体现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即铁路里程的迅速增加,也体现出德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优先发展交通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是国外移民.在德国统一之前,德国是一个人口迁出国,大量的人口移居国外,到他乡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究其原因:(1)德国分裂的状态、连年发生战争使人民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宁愿离开家乡去他乡寻找一份安定;(2)德国的经济落后,商业极不发达,没有吸收全部自然增长劳动力的能力,人们不得不去国外谋生.而在德国统一二十年后,这一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德国从一个劳动力输出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劳动力输入国,而且德国的境外移民人数占全国净增人口一个很大的比例,这一结果是德国迅速工业化和急速城市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们不用到国外去谋生.同时这些外来移民也为德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当时迁入德国的居民主要有奥地利人、荷兰人、意大利人,他们大批的迁入德国,在德国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也有大批移民到达德国.这种现象表明,德国自产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高度集中城市化模式 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三大都市中心分别是东京、大板、名古屋.东京是最大的都市区,目前1.26亿日本人口中的25%生活在东京的23个行政区及其周围,1998年三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 集中性还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10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7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