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者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4:12:31
新疆建设者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新疆建设者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新疆建设者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新疆建设者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只要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她就会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她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给她一点宽松的环境,让她吸收自由的空气,她就会挺拔向上,她从来不对生长的土地说不.她不枝不蔓,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因为她属于草根族.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朗读三个“只知道”,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思考思考,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六)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七)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八)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六小结: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我们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人民铁道报乌鲁木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领导,先后到奎北铁路、兰新铁路乌精二线、精伊霍铁路、南疆铁路吐库二线等铁路建设工地考察,亲切看望并慰问节日期间坚持施工的铁路建设者.王乐泉强调,全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支持铁路建设,早日建成贯穿天山南北、向外延伸的钢铁大动脉网络,造福新疆各族人民.
  两天里,王乐泉先后穿越戈壁、翻越天山,实地考察了奎北铁路奎屯河特大桥、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道、南疆铁路吐库二线中天山隧道的施工工地,给辛勤奋战在深山大漠、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铁路建设者送去慰问品,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疆各族人民,向铁路建设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