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500字左右的端午节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1:20:31
一篇500字左右的端午节的作文

一篇500字左右的端午节的作文
一篇500字左右的端午节的作文

一篇500字左右的端午节的作文
一阵微雨,驱散了初夏的暑气,刚割过的草地清香浓郁,取代了凋零的春花,大女儿放假回来,一听说端午节到了,就撒着娇说,妈妈做的粽子最好吃.我没有想到,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居然还记得中国的这个传统,更吃惊地听着她说起屈大夫和《离骚》,并为他的遭遇遗憾感慨.
女儿们小的时候,为了让她们吃中餐、学中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费了脑筋.直到现在,大女儿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中国餐馆要汉堡包的笑话,不管当家长的怎么努力,每周一次的中文学校最终没有坚持下去,女儿们只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中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懂事以后,才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大女儿上了大学,反而在学校选修了中文课,经常在电话里向妈妈请教中文知识,回家不用我们提醒,也尽量用中文交谈,只是毕竟年龄大了些,不如小时候接受的快.唉,早知如今,何不当初多下些功夫.
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时常忘记这些农历节日,更没有时间整治这些复杂的饭食,真难得女儿还会想起粽子.眼看她大学就要毕业了,以后回家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没有什么机会吃妈妈做的饭了,自然要想法满足她的要求.
好在这些应时的商品中国店里都能买到,大包小包的提回来,一边和女儿聊着端午节的来历,说着包粽子、缠香包、划龙船的传统,一边教她处理这些材料.一大扎干竹叶,要先洗干净,再用滚烫的水浸泡过夜.虽说煮一下会更省事,可是那股清香就会淡薄了.叶子上的硬蒂要一片片地剪去,免得把叶片扎破漏米.一大锅圆鼓鼓的糯米用温水泡上,时间要稍微长一些.如果是细细的长糯米,不泡也可以直接使用,但是不如圆米那么香甜.里边的配料就稍微麻烦一些,小女儿爱吃甜的,大女儿爱吃咸的.我们就走了中庸之道,选用了去皮绿豆,栗子,腊肉和咸鸭蛋黄.腊肉选瘦的,蛋黄少放点,怕的是胆固醇太高,健康更要紧.拌了绿豆的糯米里不加酱油和盐巴,只把腊肉和蛋黄放在中间,这么一来,中间沾了肉汁的有咸味,边边角角的仍然可以蘸糖吃,可甜可咸,一粽两吃,成全了懒人.
东西准备好了,女儿们一起动手,连玩带帮忙,包出来的粽子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长有的扁,有三角有圆柱.不过,她们虽然初出茅庐,还是比我第一次包出来的粽子好得多.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家里请了个南方的阿姨,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兴致勃勃地买了苇叶和糯米回来包粽子.那种新鲜的叶子,洗洗就可以使用.她手指灵巧地把两张苇叶拼在一起,折出个园三角,把泡好的糯米装进去,用根尖尖的筷子捣实,再怎么一转两折,拿节线绳拦腰一捆,就成了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
我看着有趣,也上前帮忙.谁知那苇叶又细又短,怎么也摆弄不到一起,手指一动,装进去的糯米唰一下就跑了出去.我还没生气呢,苇叶反而发了火,把我的小手划破了.我噘着小嘴直瞪眼,还是阿姨有耐心,把着手教了我半天才包了起来.虽然用了一把线绳,左缠右绑的就象怕它逃跑了,总也算是个粽子.
第二天,门口挂了两把艾叶,桌上斟了几杯雄黄酒,一家人团团坐下吃粽子.妈妈给我们讲了端午的来历,君昏国弱,天无白日,是非不辨,贤士遭殃.妈妈说着,时而悲伤,时而叹息.可是我小小的年纪,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迷上了阿姨买回来的小香包.
那些香包从大到小的几个串在一起,大的不到两寸,小的象个大姆指,菱角似的形状,里边装着喷了酒的香草,外边用五颜六色的花丝线缠出图案,淡淡的清香四溢.阿姨说,把它们带在身上挂在家里,可以驱恶避邪.我爱不释手,比着样子学着做,先用旧报纸折出型状,没有花丝线,就用白棉线缠绕.缠了拆,拆了缠,反反复复好几次,虽然没有颜色,可总算缠出了那个模样.
可惜的是,小小香包并不能驱除邪恶.一场红色大风暴接踵而来,全家人再也没有机会聚在一起过节.满天下乌烟瘴气,谁还有闲情逸趣去包粽子,谁还相信香包可以消灾避难,又有谁还敢搞四旧去纪念屈原!那种时代,倘若他还在世,只怕汨罗江里又多出一条冤魂.
天地旋转,日月轮回,我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京城,又糊里糊涂地飞越大洋,在异国他乡安了家.结婚不久的一个端午,老公突然提起粽子.我一时兴起,想显示一下主厨的本领,就到中国店买了材料.可是动起手来才发现困难重重,那些飘洋过海而来的粽叶,比新鲜的难办多了,无论苇叶竹叶都不肯轻易就范,泡了很久还是很容易折断破裂.费了好大劲儿煮出一锅粽子,呆老公并不领情,夸耀着说还是家乡的粽子好吃.既然乡情难慰,乡愁难解,我又何必劳神费力,也就很久没再尝试过.
那年领着孩子回国探亲,正巧碰上端午节,和妈妈嫂嫂妹妹们一起,一边聊天儿一边包粽子,温馨和睦,其乐融融,那粽子也格外香甜.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在一边凑热闹,也同样爱上了那些花花绿绿清香四溢的香包.妈妈说,这喜好大概是她的遗传,因为她小时候也喜欢这些小玩意儿.我买了些花丝线,找了些硬纸条,按照童年的记忆教女儿.五颜六色地挂了几串,却总觉得哪里不足.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香草.虽然那种馨香无法驱恶避邪,却仍然让人心旷神怡,没有香味的香包,只是徒有其表,而没有灵魂.
几年前妈妈病重,我匆忙赶回去看她,正好又是端午时节.忙乱之际,没人有心情包粽子应景,虽然亲戚朋友们送来一些,可总觉得少了那股温馨亲情.我在街头看见一个卖香包的老太太,一串串地挑在竹枝上,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艳丽的色彩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周围弥漫着那种久违了的氤氲草香.偏巧当时有些急事,本想着办完事再带几串给病床上的妈妈,不料就这么一念之差,回来时已经人去香散.从那以后再也见不到母亲,没买到的香包竟然成了一件难解的遗憾.
女儿们虽然没学会缠香包的手艺,却多了一个好吃粽子的习惯,偶然记起端午节来,就给她们包一次,多年下来,有了数次实践,慢慢地熟能生巧,也就不觉得太麻烦了.和女儿们说笑着,一大锅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熟了,女儿们吃得兴高采烈,只是那香包呢,却完全没了印象,连姥姥也在记忆里淡漠了.不知道女儿们以后是否还会记得这个节日,能够自己包几个粽子,给她们的后代讲讲中国的传统故事.或许我对她们的期冀过高,但是,尽管岁月飞逝,往事渐远,身居异国,人事全非,那饱含着故乡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粽子,那散发着淡淡思乡情结的香包,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心里消失.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从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我非常惊奇,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先采纳。留下你邮箱 中午2点准时发到你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