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战国策.秦策五》这部分内容?若能翻译出来更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03:33
谁能提供《战国策.秦策五》这部分内容?若能翻译出来更好.

谁能提供《战国策.秦策五》这部分内容?若能翻译出来更好.
谁能提供《战国策.秦策五》这部分内容?
若能翻译出来更好.

谁能提供《战国策.秦策五》这部分内容?若能翻译出来更好.
谓秦王
【提要】
战国时代还没有受到君臣纲常的禁锢,所以君臣之间信息传播非常透明,大臣对君主的缺点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高层的决策非常的民主,广开言路、对最高层的言论监督可谓非常有力和有效,正因为对最高决策层的时时鞭策和针砭,才能使君主们少犯错误、立下不世之功业.


【原文】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入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愚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译文】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奴仆,极不礼貌.臣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周围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原因.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应当加以深思,不该这样做.
《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此先王要特别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主持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后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邀集十二家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后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自己为形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谨慎贯彻于始终,才招致后来的惨败.
如今秦国攻破宜阳,占领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惧、闭口无言;隔绝诸侯之间的呼应,使东、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进逼而屡屡更改,使各路诸侯不敢聚合策划图谋秦国;还夺取了黄棘这地,使韩、楚之兵不敢西进.既已取得这样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业业,谨慎到底,王霸之业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能克终,就会后患无穷.臣担心诸侯之君,河、济一带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大王步夫差、智伯之后尘.
《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只因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恃不下的局面.而宋、齐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可以断言秦、楚两国谁先争取到宋、齐,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韩国;韩国受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遭受败亡之辱.”
【评析】
善于纳谏有无穷的功效,作为身居高位者,可以通过忠谏大臣这面“人镜”来看到自己的缺陷,使自己能反省进取,作为大臣,看到君王虚心纳谏就会在欣慰之余,更加有积极性为君王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古往今来,能够直言进谏者无一不是忠心为国的正直之人,而那些说好话或者不说话的大臣,实际上都是自私自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平庸、奸猾之辈.我们要想使自己进步,使自己的事业发展壮大,就一定要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忠告.
这位无名说客指责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个性上的缺陷,要求其应该“胜而不骄、败而不忿”,并且指出谦虚谨慎、贯彻始终尤其是坚持住后半段、坚持到底才是真正的胜者本色、英雄本色.在进谏之后,又给秦王的外交政策献上良谋,指出秦楚之争其实最终取决于第三国,第三国才是政治决胜的砝码.这一良谋实际上也充分运用在现代外交上,以前“冷战”时代所谓的“大三角”关系,其实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取第三国,谁争取到了第三国,谁就可以胜券在握.所以,我们平时处世时一定要笼络人心、广施恩德,就是最普通的人,也要与其和睦相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那些平时不起眼的人,才是你最后成功取胜的关键.


秦王与中期争论
【提要】
伴君如伴虎,对于拥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极权乃至生杀特权的君王来说,谋臣们实际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谋和口才之外,谋臣们一无所有.从下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谋臣们的生死命运往往掌握在君王的一喜一怒之间.



【原文】
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译文】

秦昭王与大臣中期争论,结果昭王理屈辞穷,不由勃然大怒,中期却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地离开.有人替中期向昭王分辩道:“中期可真是个直言无忌的人,幸亏碰到贤明的君主,如果生在夏桀、商纣之世,必无幸免.”秦王一听,怒气顿消,竟然没有怪罪中期.

【评析】
替中期辩解的大臣实在是一个具有上乘口才的人物.他知道直接向秦王求情,可能会给秦王火上添油,而如果采用迂回曲线式的说话方式,以赞扬的口吻来对秦王说话,秦王肯定喜欢听.这样看似在褒扬秦王是个明君,实际上是在告诫秦王不要作夏桀、商纣,如此一来,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胡来.
我们在说话前一定要对如何说话深思熟虑,如果不择方式的瞎说,或者不考虑受众而采取普通说话方式,那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还不如不说.
濮阳人吕不韦
【提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战国商人吕不韦是历史上所有商人中最伟大的商人.商人的本领就是交易和投资,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吕不韦是最善于进行长线投资和最大宗贸易.他的买卖非常成功、令人叫绝.

【原文】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城.故往说之曰:“子?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材.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养邑.




【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何?”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开战,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现在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现在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


【评析】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游说口才,每次他都正中游说对象的下怀,都能够使对方欣然接受.这是因为他能够深刻地洞察到对方的需求,能够预期到事情的未来变化,以替对方着想的角度来使对方轻易就范.说服对方,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以为我用.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提要】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2岁的甘罗的口才与谋略比起那些老练的谋士与说客来,一点儿也不逊色.小小年纪,就掌握了威逼利诱、拉拢分化的政治权术和游说技巧,让古今无数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心生倾慕.

【原文】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到:“走开!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于是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睢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该不如文信侯.”甘罗问:“阁下确认这一点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相好,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为大王计,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赵国一道攻打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秦国也打发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评析】
有志不在年高,中国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压抑是很严重的,比起宋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后期,战国时代对晚辈的相当尊重.年轻人有胆识、少有传统的束缚,只要领悟传统的智慧,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来.所以作为年轻人,一定要自信,不要被年长者们吓倒,而作为年长者,一定要积极扶持年轻人,重用年轻人.
甘罗悟透了人性的善恶和国家作为主体的利益所在,他用祸患来威胁张唐,终于使他就范.他也用对赵国国家安全将要构成的巨大灾难来震惧赵国,也使赵国屈服.对待人性,要么用肯定的、褒扬的、激励的方式以利益和荣誉使他就范,要么就要靠否定的、威胁的、惩罚的方式以恐惧和灾难使他就范,人性中如果积极成分多,他就容易接受激励的方式,如果人性中否定性的东西太多,那就只能“敬酒不吃吃罚酒”,采取威逼和震惧的方式了.国家间的交往也同此理.
文信侯出走
【提要】
战国后期,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处在风雨飘摇、危如累卵的残破状态,亡国之劫迫在眉睫.在此种凶险的环境下,如何在政治、军事上对抗强大的侵略者,如何能够不亡国灭种,是国家的主政者必须对付的紧急问题.古往今来,每每面临亡国之险,就有两种对策应运而生,一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流派,一种是割地赔款、以空间换时间的主和派、务实派.到底哪一派能应对国难,我们不妨看看赵国的例子.


【原文】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子,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粉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获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杖续,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死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此时,秦国正调动兵马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臣愿为大王把两国先作一番比较,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又问:“粮食钱币能不能与秦相比?”答:“不能.”“哪一国政令更严明?”“还是秦国.”于是司空马说:“既然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不吝赐教,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谋划.”
司空马献策说:“假如大王赂秦以半数国土,秦国兵不血刃便获此厚利,必大喜过望.秦一来担心赵兵作鱼死网破之争,二来深恐诸侯率兵来救,秦王必定迫不急待收受献地.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便会退兵回国暂作休整,赵国虽然仅剩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到贿赂日益骄横,山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已,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从而出兵救赵.在形势的推动下,合纵阵线顷刻间就能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路诸侯,如此,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实际上却得到山东各诸侯的援助来共同抗击秦国,秦国也不难被灭亡了.”
赵王说:“不久前秦出兵攻赵,寡人为求自保,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沧丧,兵力削弱,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如今先生又建议割让半数国土,只恐秦国因而更加强大,赵国更无力以自保,难免遭受灭亡之祸.希望先生再想个计策.”司空马说:“臣虽然出身于刀笔小吏,累官而积,仍是尚书小官,从来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并不愿意让司空马掌握军权.司空马无奈,只好说:“臣只有区区愚计,大王不纳,臣也没什么可能奉献给大王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司空马离开邯郸,经过平原津.平源津令郭遗听说有远客自邯郸而来,便热情地接待他,向他打听战事:“听说秦兵正在攻打赵国,客人自邯郸来,请问战况如何?”司空马叙述了一遍为赵王设谋图存而赵王不采纳、赵国灭亡只在朝夕之间的事.郭遗说:“那么客人估计赵国能支持多久?”司空马说:“赵王若能坚持以武安君李牧为将,可支一年;如果妄杀武安君,灭亡之期,则不出半年.我听说赵王臣子之中有个叫韩仓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赵王欢心.这个人妒贤嫉能,每每谗害有功之臣.如今赵国正是风雨飘摇之时,赵王非亲勿用,必听韩仓之言,武安君下场可想而知.”
韩仓果然向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