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语句(急~)最好是短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01:19
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语句(急~)最好是短文~

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语句(急~)最好是短文~
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语句(急~)
最好是短文~

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语句(急~)最好是短文~
在人们的心目中,青藏高原是遥远的、圣洁的、神秘的.她雄踞祖国的西南边疆,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高原子孙,在离上苍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黄金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对于记者,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组雄浑的史诗,而我们愧不能有诗人一样的笔触来铭刻它们.何况,比起整个工程中升腾的雄心、意志、拼搏、血汗,任何语言又都显得如此苍白.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脚走一走那片高寒峭拔的土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那些经历过轰轰烈烈而愈发沉静的平凡人生.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冲斗牛的豪气:一大批青藏铁路的施工和科技人员,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的儿子,儿女“相见不相识”的父亲,把血肉之躯融化在雪域的年轻人,那连骨灰也要撒在青藏线上的老将军.这条铁路,分明是一条写满奉献的路;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主创新的力量:多年冻土,跨山越涧的挑战,高寒缺氧条件下的施工难度,高原病的防治,新型列车的引进等等,在无数的世界级难题面前有无数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期待:铁路修通了,发展舞台已经搭就,但是,沿线区域经济如何飞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仍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西南人民面前.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富有远见的关怀: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能承载“铁路”这个庞然大物吗?藏羚羊的迁徙线路会不会中断?冰清玉洁的高原环境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对策是否周全?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我们沿着铁轨走过青藏铁路的11个站点,来到工人的驻地,走进藏族居民的家庭,踏上生命禁区的巅峰,走过藏羚羊和野狼游弋的雪山圣湖,甚至“混”上了一趟试运行的列车,和铁道部长一起体验青藏线.格尔木、玉珠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和拉萨,这些串在青藏铁路上的明珠将一一展现它们神秘而迷人的风姿.
  我们要为这世纪唱一曲由衷的赞歌.当你乘坐火车,跨越千里高原雪山,终于“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时,回望青藏铁路——这几代建设者,还有他们的亲人,用心血、汗水、眼泪和生命铸就的高原生命线,相信你会对这激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