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5:21:11
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中文名: 吴承恩
  别名: 射阳山人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
  出生日期: 公元1501年
  逝世日期: 公元1582年
  职业: 小说家
  代表作品: 《西游记》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 吴承恩雕像
  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 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 从晚唐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到明中叶百回本的出现,《西游记》的创作由民间说话的朴拙、稚嫩,渐次向文人化过渡,终于达到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巅峰,成为神魔小说创作的典范.对于《西游记》的研究、解读,从世德堂百回本问世之日起,几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关于作者、关于主旨、关于成书,一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法.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不同版本《西游记》,明代的也好,清代的也好,要么署朱鼎臣编辑,要么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要么署丘处机撰,要么干脆不署作者姓名,偏偏没有一本注明“吴承恩”三字. 使吴承恩成为《西游记》 近乎不可动摇的作者要归因于胡适、鲁迅两位大学者的努力. 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极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
  主要有:
  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 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 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1:
  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2:
  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 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正面:
  《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
  反面:
  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 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编辑本段吴承恩家世考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叶淮安人.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县的东南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居士”.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这大约不是他当年的自号.淮安地处淮水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唐代为楚州,一度时期也曾改称过淮阴郡,故他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冠以“淮阴”二字.这是明清时代两淮文人的普通风气. 关于吴承恩的家世,目前人们了解的还是很少.因为资料太少了,迄今为止,可供查考的资料主要的只有《先府宾墓志铭》一种.现在,我就根据这篇墓志铭和其他一些材料,作如下一些推测. 吴承思先世涟水人,是后来迁到淮安的.是什么时间迁居淮安的呢?他自己没有讲,我猜想最迟不应晚于明初.
  其理由有二:
  第一, 从时间上推算,应在明初之前.《先府宾墓志铭》云: 先世涟水人,然不如何时徙山阳.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曾祖讳鼎;祖讳铭,余姚训导;皇考讳贞,仁和教谕. 这里所说的曾祖、祖、皇考,均是以吴承恩的父亲吴锐的身份来说的.所谓“三世以上”,就是指的这三世,并不包括吴承恩父子,若连他们父子计算,当为五世.这五代吴承恩是清楚的,从他父亲的曾祖吴鼎向上便“莫能详也”.吴承恩生于十六世纪初,距明代开国 130余年.按通常 3 0年为一世的说法来计算,吴承恩向上四代为 12 0年,时间正好是明初.“三世以上莫能详也”的意思,明显是说吴鼎并非迁淮始祖,迁淮是他以前的一世、二位甚至几世的事,只不过是因为没有谱牒,吴承恩说不清楚罢了.所以,吴氏迁淮不当晚于明初.
  元朝末年战争频繁
  淮安所遭战祸尤为严重,土著居民死散殆尽,人口锐减.据黄梨洲为淮安杨士杰作的传记,以及曹镳《淮城信今录》、杨庆之《春宵呓剩》等记载,“明初谁人存者止七家”.“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内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个姓.据说这七姓是一“节孝徐(积)、槐树李、梅花刘、切面张、面合王、裱背王、南门潘(埙)”等几家.此外,还有人说七姓中有姓吴的,但那是指的是后来中进士做过御史的吴节、吴那一家,与吴承恩并无瓜葛.吴承恩的祖先不是淮安元代遗民,而是元末明初从涟水迁入的.明初,明太祖针对江北居民稀少的状况实行移民政策.来淮的移民多迁自江南,而且多为富户或军官.至今淮安许多人还世代相传说自己老家是江南苏州或其他什么地方.吴承恩家由北向南,自然不属于这个潮流,应该是元末明初破产农民的流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