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21:03
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怎么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件事?
八个字: 弊在当时 功在千秋
现在的历史,为了树立李世民的大唐盛世,把杨广贬低了,以抬高李世民的大唐盛世.实际上,杨广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人们现在通常大肆说他残暴好色,李世民杀他的弟弟,把他爹吓的要死怎么算?杨玉环共俸两个大唐的皇帝怎么说?
可以说,没有杨广的大运河等等措施,李世民哪里那么快的就来个盛世?清朝的皇帝各个勤政,也是到了康熙时代才有了盛世的.
在历史上,大运河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军事,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然,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徵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再加上劳民的远征高丽等等,611年到614年,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三次都均遭失败,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最后被叛军宇文化及於江都所杀.
隋炀帝杨广(569年 - 618年3月11日,在位604年~617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
杨广一直在父亲和母亲独孤皇后面前装得很朴素,以讨其欢心,终於令文帝废长子杨勇.当杨坚病重时,他才露出真面目,对杨坚的宠妃不轨,最后东窗事发,杀掉杨坚.
他在位以后,开通大运河,击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契丹等国,阔疆五万里,发明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自北而南穿过的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都是物产富饶、经济发达的地区.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杭州等众多的城市,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之滨.大运河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专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运河.因其水量的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各段“三起三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开凿于公元605~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北起华北平原,南止杭嘉湖平原,平畴坦荡,沃野千里,数条东西走向的大河,给这一广袤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割裂了南北交通,没有一条南北向的天然河道沟通由西而东并列平行的几条大河,联结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这种情况在古代大大影响了各流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修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就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中华民族的祖先曾作过数千年的艰难探索.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割据一方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竞相修明内政,争强称霸,即开始凿筑多条人工运河.到了春秋末期,一条沟通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的人工河道,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这就是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在公元前486年开凿的邗沟.这条运河成为后来陆续开凿的纵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京杭运河的最早河段.公元589年,隋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国都长安与东南富庶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以及加强北部边防,隋朝全面规划了运河建设,大规模开凿了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达杭州的运河网,习称南北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开凿最早、水道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的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将五大水系连成统一的水运网.全长1794千米.
古代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所以大宗货物都尽量采用水路运输.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但是在黄河流域历经战乱破坏,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以后,中国就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为保证南北两大中心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干线,对於历代朝廷就变得极其重要,明清两代更在淮安府城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运河边的建筑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邗沟
东周春秋末年,位於太湖流域的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於前486年修筑邗城(今扬州附近)作为北上据点,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城北),沟通江、淮,以运输军队和辎重.这条运河被后世称为「邗沟」,长约150千米,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隋朝的大运河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陆续开挖了首尾相接的几段运河.
运河上的观光船
运河上的货船广通渠:从京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长达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恺主持.以渭水为主要水源,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通济渠:从洛阳附近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为了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在修建通济渠的同时,徵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两渠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合称御河,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御河凿得很深,能够通行庞大的龙舟.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著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兴建迷搂,广揽江南佳丽,奢侈糜烂,也因此葬送万里江山.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於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年完成.全长1900多里.大业七年(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著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
疏浚江南河: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炀帝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於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是由於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於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洛阳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於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为要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徵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徵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夥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於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向农户徵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徵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徵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於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的大运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
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会通河是元代时为了使大运河南北贯通而修凿的,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以调节流量,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滩,不胜重载,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
坝河和通惠河.由於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於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1292-1293年,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1231-1316年),从昌平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公里.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城内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
明清的大运河
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京杭大运河分为以下七段:
通惠河
大运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东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北运河
通州至天津段,长186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运咽喉河西务,曾盛极一时.
南运河
从天津到至山东临清.全长524公里.利用原有的卫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汇入海河,流进渤海.
鲁运河
即会通河,北起临清,南至台儿庄,贯穿山东省西部,长约380公里.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通.宋礼修筑戴村坝,遏汶水济运.从此大运河南北畅通.在济宁设有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河道.1855年黄河北徙,鲁运河被冲毁淤塞,航运遂告中断.
中运河
自台儿庄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黄淮运三水交汇处,长186公里.中运河原为发源於山东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后为黄河所夺,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里运河
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长170余公里.这是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两代,在京杭大运河的枢纽部位(运河与黄河故道交汇处)淮安府城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城西30里外南船北马的水陆要冲清江浦设有南河总督,负责江苏安徽两省河道.来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聚居在扬州以及淮安河下,竞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
江南运河
自镇江至杭州330公里.贯通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江南运河流经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沿线有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东南重镇,特别是拥有繁华富庶居全国之首,号称「天堂」的两个城市——苏州和杭州.江南运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终日熙熙攘攘,运输繁忙.所经城镇,两岸人家尽枕河,座座石桥跨水上,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明、清两代,大运河的运输量远远超过元代.直到近代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 明、清两代,大运河沿线也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商业中心城市,在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所有的繁华几乎都集中在运河沿线:扬州,淮安-清江浦,济宁和临清.后来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扬州"自豪.
现代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可以被输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从古至今,为了吹捧李世民和大唐,隋朝被贬低的不能再贬低了.实际上,隋文帝是影响世界百名伟人中高居榜首,和他位置相近的是孔子和秦始皇,而唐朝和汉朝的皇帝或者榜上无名,或者在百名以外.隋文帝的儿子也很强的.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近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随后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隋书》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足以显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