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刘备称蜀汉昭烈帝,孙权称东吴大帝,按理说曹操应该称魏武帝的,可历史年表上魏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怎么把曹操隔过去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9:48:15
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刘备称蜀汉昭烈帝,孙权称东吴大帝,按理说曹操应该称魏武帝的,可历史年表上魏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怎么把曹操隔过去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刘备称蜀汉昭烈帝,孙权称东吴大帝,按理说曹操应该称魏武帝的,可历史年表上魏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怎么把曹操隔过去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
刘备称蜀汉昭烈帝,孙权称东吴大帝,按理说曹操应该称魏武帝的,可历史年表上魏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怎么把曹操隔过去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刘备称蜀汉昭烈帝,孙权称东吴大帝,按理说曹操应该称魏武帝的,可历史年表上魏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怎么把曹操隔过去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已经位极人臣,封号“魏王”,没有必要为了称帝而背了万世骂名,倒不如打好基础,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

曹操虽有此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证据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据两书,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拒绝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只剩下一个虚名,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夏侯敦则说,什么是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对荀彧不悦.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甚至远远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宗室藩王,更加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建安二十二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上书称臣,“陈说天命”,劝曹操称帝.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陈群、夏侯惇和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自己并未除灭殷商,到了其子周武王才克殷.暗示希望由自己的儿子曹丕来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曹操死后,嫡长子曹丕嗣魏王,同年迫使汉献帝退位禅让,建立曹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民国史学界吕思勉先生曾专门写作文章,辩驳于民间流行的曹操为奸臣的说法,根据他本人的分析考证来看,曹操并非周瑜所称的“名为汉相,实则汉贼”,推测曹操本意乃是平定国家内乱后择机功成身退,并无篡汉之心.并指出曹操被后人广为诟病的那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实乃要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很多人揣度的欲令其子嗣自立为皇帝的说法实在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并赞叹“魏武帝的度量,是相当大的”.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年轻的时候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的话.这个观念,晚年时可能还有.
曹操世受汉恩,报答之心是有的.
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绝无篡汉之意,总不能自食其言.
刘备和孙权一直把曹操看作对手和榜样,一方面骂他汉贼,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点称帝.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孙权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上表称臣,说天命就在曹操这里.对此,曹操的头脑倒是很清醒.他明白,只要自己称帝,刘备、孙权他们马上就会跟着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他不可能上这个当.再说了,曹操现在虽然不是皇帝,却是“中央”,刘备、孙权也只是“地方”.如果三个人都称帝,刘备、孙权他们就不是“地方”,而是“对方”了.
所以才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说法.